决战中途岛国语

战争片大陆2019

主演:艾德·斯克林,帕特里克·威尔森,伍迪·哈里森,卢克·伊万斯,丹尼斯·奎德,曼迪·摩尔,亚历山大·路德韦格,艾伦·艾克哈特,达伦·克里斯,尼克·乔纳斯,卢克·克莱恩坦克,杰克·韦伯,基恩·约翰逊,浅野忠信,大卫·休莱特,马克·罗斯顿,布雷南·布朗,詹姆斯·卡佩内罗,马修·麦考尔,格雷格·霍瓦尼西安,杰克·曼利,杰弗里·布莱克,瑞秋·佩雷尔·佛斯基特,卡梅伦·布罗德,杰克博·布莱尔,克里斯蒂·布鲁克,国村隼,泰勒·艾略特·伯克,丰川悦司,艾梅伯·瓦尔斯,莫妮卡·比卡罗娃,托尼·克里斯托弗,加雷特·佐藤,罗伯特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

播放地址

 剧照

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1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2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3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4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5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6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13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14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15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16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17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18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19决战中途岛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4 12:30

详细剧情

  电影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重要转折点——中途岛海战:经此一役,日本海军受到“降维打击”,美日海上实力反转,从而扭转了整个太平洋战场的局势。影片通过参战士兵和飞行员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观众逐步进入1942年6月初发生在太平洋中途岛附近那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战争……

 长篇影评

 1 ) 从珍珠港到中途岛——一篇关于太平洋战争起始的科普史诗

中途岛战役长久以来被视作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在过去几十年里也被史学家、军事学家和爱好者们广泛研究探讨。围绕这一题材,诞生过许多优秀的影视文学和游戏作品。今天这部罗兰·艾默里奇的决战中途岛给观众提供了震撼的海空战争场面,同时也让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了解了中途岛战役的始末缘由。

太平洋战区在整个二战史中地位重大,其结果也直接导致了当时不可一世的军国主义日本俯首投降。中途岛海战长久以来被视作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此役旧日本帝国海军损失了四条正规航母以及上百名经验丰富的精英飞行员,也被迫放弃预定战略意图。美日太平洋战场上的战力重新趋于平衡,此后美军掌握了主动权,而日军则被迫在西南太平洋与盟军陷入长久的消耗战,逐渐转入了战略防守。

对于稍微熟知二战史的朋友来说,中途岛的名字无疑并不陌生。而对于军事爱好者来说,要说起中途岛战役的详细经过以及上述结果和影响来,则更是津津乐道侃侃而谈。但对于美日双方是为何一步步走到这里,又为何要围绕着一个弹丸环礁不惜堵上国运,却并非人尽皆知了。如果说珍珠港,珊瑚海,中途岛这些历史事件是一颗颗珠子,那么这部电影则像一根链子,把一个个我们耳熟能详的独立事件串联起来,用娱乐化和大众能接受的手段,向观众们做了一次太平洋战争起始诸事的科普。

如果您的确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且有完美主义倾向,在看这部电影时难免会因为这里或者那里存在的细节问题而留下痛苦的泪水,甚至因为撕扯影院的座椅而被请出放映厅。然而对于不那么吹毛求疵的史学家,以及其他只想图个乐的观影者来说,这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不错的观影体验:既有前线火爆的战争场面,也有后方情报部门的斗智斗勇;在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还顺带着学习了历史知识。其中或许有人因此开始对太平洋战争产生了兴趣,想知道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因而投入了浩瀚史海,这也可以说是美事一件。

==============================

私以为,这部决战中途岛是近年来罕有的优秀历史战争题材电影;也是好莱坞少有的以战役视角纵览全局,而非管中窥豹式的战争影片。从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到钢锯岭和敦刻尔克,好莱坞非常擅长这种以小人物小事件为切入点来描绘大背景的叙事手法。而中途岛这样全景式推进的手法却并不多见。为了避免在观感上类似于纪录片,《中途岛》在保持故事连贯性的同时,尽可能的通过台词对话和场景搭建来插入补充背景,解释历史缘由。例如开篇时借山本五十六之口简要介绍了美日当前主要矛盾,为观众解释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理由。又通过亚利桑那号上水兵准备晚宴的场景,展示了美军久安于和平,防备松懈的现状,让观众理解到这次偷袭得以成功的背景条件。

实际上,这一切都要从海军假日说起。1922年2月6日,一战后,美、英、法、意、日五海军强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 《华盛顿海军条约》 。条约详细限制了在1937年前,各国海军舰艇的吨位和火炮口径,以及主力舰吨位,技术和武备的分配。加上 后续 《伦敦海军条约》 的规定以及《凡尔赛条约》 对德国海军的诸多限制,一言以蔽之,各国海军进入了长达十五年的“和平年代”,史称海军假日。然而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各国海军不但想方设法钻条约的空子,且都积极计划扩充军备。以旧日本帝国海军(IJN)为例,军令部早在1934年就向舰政本部下达了设计及建造18寸口径舰炮主力战舰的计划,也就是后来的大和级战列舰。最上级最初也通过安装6寸炮而归类为轻巡洋舰,在战后很快换装了原计划的8寸舰炮,摇身一变恢复了重巡。此外,日本更是公然退出了1936年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的签订,此时脆弱的协议早已名存实亡,和平的余晖日渐稀微,动荡的阴影笼罩在太平洋上空。

海军假日时期,受到条约限制而改建为正规航母的战列巡洋舰赤城号(1925)

在1930s到1940s初,军国主义日本政府野心急剧膨胀。1931年9月18日,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我东三省。到了1937年,又丧心病狂的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入侵中国全境。然而中国军民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抵抗也使侵华日军陷入了战争泥沼。弹丸小国的日本自古以来就缺乏资源,到了1941年时,国内经济崩溃,物资已接近枯竭。为维持在华作战,1940年9月,在法国投降后,日军顺势占领了当时的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即今天的东南亚柬埔寨,老挝,越南等地区。唇亡齿寒,这一行为激怒了在东南亚地区有大量殖民地的美英等西方国家。1941年,美国要求日本撤离法属印度支那,并连同英国警告要掐断日本的石油供给。石油是战争机器的血液。以海军而言,失去了油料补给,联合舰队现有的储量则仅够半年作战之用。一边是日耗巨金的中国战场,一边是“米英鬼畜”的国际制裁;对于内忧外患的日本而言,要想维持作战只能靠吃下东南亚这块肥肉,而这就意味着必须得扫除英美在太平洋上的庞大势力。电影自然不可能将这些时代背景一一道来,但仅通过少量篇幅,就已经将这背后的逻辑暗示给了观众。

但电影并没有详细说明的是,偷袭珍珠港并非是一个准备完全的独立事件。在偷袭珍珠港后,日本人随即发动了全面进攻。12月7日同日,旧日本帝国海军远征马来半岛,开始占领东南亚。12月8日,从夸贾林环礁上起飞的日本千岁航空队空袭威克岛,拉开了威克岛战役的序幕。12月10日,英国远东Z舰队在马来西亚附近海域遭到日军空袭,新锐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战巡击号沉没,指挥官菲利普斯以下四千余人长眠于大洋。这一打击令丘吉尔“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此时,日方拥有在太平洋上占有绝对优势,1941年的年末笼罩在一篇愁云惨雾中。

从中途岛返航的南云机动部队直接派出二航战及第八巡洋战队,于16日支援威克岛作战。这也直接影响了第二次威克岛战斗的结果。此时广阔的太平洋几乎已被日本人尽握掌中。

值得称赞的是,《决战中途岛》一片在选取历史节点时,思路非常清晰。电影中企业号首场战斗攻击了某小岛港口的日军军舰和设施,鱼雷机在山谷中穿梭迎击追来敌机的空战场面令人印象深刻。这场战斗描绘的应该是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突袭战(Marshalls–Gilberts raids)。这场发生在1942年2月1日的战斗并未对日军造成严重损失,且不论是在战略还是战术上都未对整个太平洋战场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导演却花费了大量篇幅在此,甚至不惜将显然更有历史价值的珊瑚海海战用一个镜头草草带过,正是因为这个部分在影片中起到了补充时代背景,承接故事主线的重要作用。

剧中主要人物之一,绰号“蛮牛”的海军少将小威廉·哈尔西便是在此处首次登场。作为第16特混舰队(TF-16)的指挥官(当时还是第8特混舰队),他指挥的以企业号(CV-6)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在太平洋战场上功不可没。此役他与海军少将弗莱彻指挥的,以约克城号(CV-5)为核心的第17特混舰队(TF-17)一同发动了进攻。电影中表现的当时美国海军航空兵缺乏作战经验,战术安排多有不足,以及航空鱼雷难堪大用等场景,都是历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一直被动挨打疲于应付的1942年初,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突袭战是美军第一次系统性的对日本发起进攻。这场战斗和日后的杜立德空袭东京极大的鼓舞了美海军和社会公众的士气,也为美军积累了宝贵的航母作战经验,为之后珊瑚海,中途岛的作战打下了基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训练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也无法一蹴而就。在电影里我们也能直观的感受到,经历过马绍尔一战的准备后,中途岛时的企业号飞行员们,无论身心都已经因战火洗礼而脱胎换骨。

此外,影片节选的轰炸东京,珊瑚海战役两个事件,也是导致美日在中途岛决战的必要条件。轰炸东京威胁到了日本本土,迫使日本高层意识到需要消除美国航母舰队的威胁,需要制定东太平洋进攻路线。这点也借日本海陆军战略会议的虚构场景得到了体现。珊瑚海海战导致五航战翔鹤瑞鹤两条大型航母被迫返港整修,因而缺席了中途岛海战。这令双方航空战力得以平衡,美方才有机会在此放手一搏。

场景细节也是令本片出众的另一大亮点。尤其是多次多机位对俯冲轰炸场景的描绘,让观者对这一象征着海军航空兵时代兴起的决定性战术印象深刻。提起中途岛题材,我们很容易就会用今天这部《决战中途岛》和1976年杰克·斯迈特的《中途岛》(实际上原文的片名都是Midway)做个比较。实际上,即便不考虑特效的时代优势,本片仍然有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优势:学术成果。近年来对中途岛战役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很多之前未被明确的细节也被一一揭露。很高兴的看到,这部电影很好的利用了这个优势,把一些历史细节加入影片并给了特写:

①中途岛起飞的4架B-26之一在击坠时几乎撞入赤城号舰桥。②Mk13型鱼雷在撞上金刚级战列舰侧舷后竟断成两截。③一颗投向赤城号的炸弹自左舷近失落海爆炸。④企业号俯冲轰炸机队长麦克拉斯基跟随返回舰团的岚号驱逐舰才找到了日军航母,是由于岚号受命驱赶向赤城号发射鱼雷的美军鹦鹉螺号潜艇。⑤鹦鹉螺号发现中途岛起飞的TBF复仇者鱼雷机,并随后观察到远处大量防空炮火,从而发现了日军舰队的位置。⑥修正了长久以来受渊田美津雄描述影响的命运五分钟场景,还原了相对空旷的赤城号甲板。同时强调了整备作业是在机库中进行,描述了受到攻击后失去动力和电力的加贺号并还原了机库中大量弹药被引爆的场景。⑦描绘了麦克拉斯基的VS-6和百斯特的VB-6机队由于协同失误同时向加贺号俯冲投弹,只有百斯特等三机及时转出的场面。⑧本片主角之一企业号飞行员理查德·百斯特 (Richard Halsey "Dick" Best) 在执行任务时吸入混合着诱发肺结核的烟雾,后不断咳血,被诊断为肺结核而住院治疗,直到1944年退役。影片也还原了这段史实。

==============================

下面来说一下影片存在的问题。

早期的大和号。注意到舰尾高耸的铁塔,在终战时被移除。

首先我想明确一点:电影不是纪录片,考据的标准也并不需要尽善尽美,故而难免有疏忽缺漏。何况要把诸多重大的战役填入短短的2小时内,更免不了会有省略精简的地方。然而对于要求十分严格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也确实存在一些无伤大雅的瑕疵,例如:①中途岛战役前的南云机动部队中出现了5条大和级战列舰。②影片中的大和号似乎是决战状态而非早期状态。③在马绍尔-吉尔伯特群岛突袭战中,港口泊有一艘四炮塔的金刚型战巡,与历史不符。④杜立德空袭东京是1942年4月,完成马绍尔战斗回航的TF16和TF17不会遇到三个月后的大黄蜂号(CV-12)。⑤中途岛起飞的B-26轰炸机只有4架,而非电影中的9架(或更多)⑥鹦鹉螺号潜艇攻击的对象不是霧島/榛名号战列舰而是旗舰空母赤城号。⑦中途岛战役美军的舰队中似乎出现了一艘布鲁克林级轻巡,其前甲板高低错落的三炮塔十分醒目。然而该型巡洋舰未参与中途岛海战。⑧在珊瑚海损失并缓缓下沉的美军航母应为列克星敦太太,而电影中使用了约克城级的模型。

布鲁克林级(上)和亚特兰大级(下)轻巡洋舰。两者的舰影差距明显。只有后者参与了中途岛海战,被编入斯普鲁恩斯的第16特遣舰队(TF-16)

列克星敦号(上)与约克城级(下),舰桥形状区别十分明显。

如果说以上这些疏漏有些可能是受限于经费,有些则是为了剧情流畅连贯而做出的改编,不但大部分观众难以察觉,对影片整体表达也影响细微。但以下几个问题则有些不得不提了。

1、爆炸效果。全篇有许多华丽的爆炸场面,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不合理。飞机装备的机枪和航炮都绝对无法通过扫射而引发爆炸,一颗250kg的航空炸弹也绝对无法让整个机场陷入一片火海。这种明显失真的场面贯穿整部电影。这种错误其实在不少类似电影中比较常见,例如前几年的珍珠港以及机枪打爆驱逐舰的红色机尾。虽说为了视觉效果做出一定程度的夸大可以理解,但历史题材的影片,如果做到这种程度就成了二战背景的星球大战,不免有裤裆藏雷手撕鬼子侮辱观众智商之嫌。

2、机队装备。曾被津津乐道的“决定命运五分钟”就是因为南云忠一在收到矛盾和模糊情报的情况下,在“装航弹轰炸中途岛还是装鱼雷攻击美航母舰队”间举棋不定,使得航母甲板上堆满了整备中的战机和弹药,才最终导致了机动部队主力在短短五分钟内覆灭。虽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反驳了这一观点,但至少在犹豫“航弹or鱼雷”这件事上,却是没有争议的。然而影片中进攻中途岛的友永丈市第一波次却变成了:编着混乱队形零战和99,97式轰炸机,全员挂着鱼雷飞临岛上。这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普通观众也许难以分辨不同飞机或战舰的型号,但鱼雷和航弹的外形差异巨大,这已经是外行人也能一眼看出的常识性错误了。

3、重创飞龙。在影片最后,百斯特机俯冲轰炸空母飞龙号,并直接命中前甲板一枚1000lb航弹。影片中多次描绘了俯冲轰炸的场景,而被选作为全片高潮的轰炸飞龙号,导演更是格外关照。然而可能也因此有些用力过猛了,生生拍出了卢克天行者驾X-WING击毁死星的味道,令我耳边放佛回荡着欧比旺的“luke, trust your feeling”。然而正是这段被重点刻画的俯冲轰炸几乎让之前所有对这一战术的描写毁于一旦,因为影片中百斯特投弹的时机完全错误。

俯冲轰炸示意图。俯冲轰炸机投弹位置应为3,而不是图中的位置4。

俯冲轰炸角度和高度说明。如果投弹时低于1000英尺,则拉起高度则会低于700英尺,可能被自己炸弹的爆炸冲击波波及。

如图所示,俯冲轰炸战术的意义是在于通过操控飞机控制炸弹下落线路,消除水平速度而提高轰炸精度,因此通常以很大的攻角入场。影片之前多次出现了正确的俯冲轰炸场景,但却偏偏在全剧压轴的地方放了一个详尽的错误示范。百斯特的俯冲进入角度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剧中他却没有在图示3的位置投弹,反而是改出俯冲拉平后,沿着甲板飞到了4的位置才释放。这时候炸弹已有了很大的水平速度,而且也没有足够的垂直冲量来击穿甲板,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俯冲轰炸的意义。而且当时飞行的高度几乎已经和降落差不多,炸弹爆炸后也显而易见会受到波及。在影院时,我脑海中已然出现了炸弹弹跳几番后沿着甲板滑行落水的滑稽场景。然而影片中飞龙号加厚了的甲板钢板却好像一层糯米纸一样,炸弹“噗”的一声就捅了进去。再加上之后降落时飞机的无动力魔法上浮,这个滑稽满满高潮部分着实降低了该电影的严肃性。

除了上述场景问题,我认为影片最大的争议则在于其叙事节奏。《决战中途岛》不满足于遵循好莱坞传统围绕一个小人物和孤立事件讲一个大背景下的故事,而是想通过表现战争双方的全面战略,描绘一部史诗。然而以一部史诗剧的标准来看,虽然剧情有明确的目标以及合理的取舍,导演对整个故事节奏的把握却仍有待打磨。中途岛战役是一场复杂的战役。从后方情报准备到战场调动排兵布阵,都有很多对理解故事不可或缺的细节。尤其是大战在即,双方都在和时间赛跑,一分一秒都至关重要。这里的节奏感应该和敦刻尔克一样,紧张到甚至可以听到背景里的滴答声。然而导演却在有些无关紧要的地方放缓了节奏,导致真正留给中途岛战役的时间不足。因为要着重描绘战争当日的过程,所以反而对交战前的准备缺乏连贯和充分的说明。哪只部队在哪里,做了什么调动;哪里的战机何时起飞,又轰炸了谁。这些本来可以精确到分钟的史实却被分割开来碎片化了,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历史场景。这样导致了观众只记得飞机飞过去又掉下来,炸弹炸了这里又炸了那里,却对战争全局走向失去了把握。不免会让人觉得,一场足足铺垫了一个多小时的重要战役,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匆匆结束了。

至于影片完全将南云忠一刻画成了一个愚蠢无能的废物,而把山口多闻描绘为一个足智多谋以身殉国的英雄,就是见仁见智了。但私以为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应尽量不以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历史人物的行为,才会比较公允。实际上飞龙号在挨了四颗1000磅航弹后,因损管得利一度恢复了26节航速,甚至在遭到雷击处分后仍一夜未沉。后世一些研究者也认为,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是“无法挽回”的情形。而放弃了这样一条仍然可以抢救的宝贵正航,而选择与舰同沉的山口多闻当时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后世也难以妄加揣摩了。

==============================

中途岛战役的两个月后,美军在位于西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拉开了长达半年的瓜岛战役序幕。自此日军被迫陷入了无止境的消耗战,战略上逐渐转为劣势。而美军在强大工业力量的支持下,新锐战舰不断下水服役。截至日本战败前夕的1945年,美国共建造了各型航母147艘,其中仅埃塞克斯级大型航母就有22艘。而日本的经济实力却跟不上战争损耗,自此战局以定,日本法西斯再无回天之力。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同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停泊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BB-63)上签字投降,中,美,苏等9国代表相继签字。而这也标志着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至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落下帷幕。

二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到今天,不过也才短短70余年。如今战争的阴影还未从上一代人记忆中消褪,而世界各处则又是暗流涌动龌龊不断,远远称不上和平。因此无论如何,我都乐于看到多一些描述二战题材的影片出现。因为人们是健忘的,而有些历史却是万不能被遗忘的。坐在影院里,我不禁想起十几年前在中学图书馆徜徉的那个下午。记得我在书架的角落搜寻到一本书页已经泛黄,定价仅为2角钱的《太平洋战争》。翻开旧书,午后的阳光照射在纸页上,卷首八个大字令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 ) 观看《决战中途岛》,你最好先了解这些人和事

坦白说,《决战中途岛》让我挺失望的,平铺直叙,中规中矩,重点不突出,高潮不迭起,情节不够精彩,人物不够丰满。

它不算烂片,但有点过于普通了。

当然,这也可能是我自身的原因,可能是我的期待有点过高,也有可能是相关历史我了解的太少。

所以,看完电影后,我赶紧回家恶补了一下,我发现,有我自身的原因,也有导演的原因。

影片中,导演对一些重要人物的出场没有进行标识,观众只能凭对话去判断,就算对历史有相当了解的人,都很难一下子知道谁是谁,更别说像我这种一知半解的人了。

同时,影片对一些历史关键事件都是一笔带过,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这些事件的重要性。

我觉得,先不论电影的好坏,如果能事先了解了这些事件,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对影片的理解和观感肯定会呈直线上升。

所以,我决定把影片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概括一下,希望能对想观看影片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 中途岛战役简介

1942年6月4日发生的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历史学家认为,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的关键转折点。

二、 中途岛地埋位置

中途岛是一个陆地面积仅为4.7平方千米的圆形礁岛,距美国旧金山和日本横滨均相距2800海里,处于亚洲和北美之间太平洋航线的中途,故名中途岛,是个战略要地。

三、 中途岛战役前后事件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珍珠港发动了空袭,1942年4月18日,美军轰炸了日本首都东京,1942年5月4日,美日发生珊瑚海战役,1942年6月4日,发生中途岛战役。

影片以日军空袭珍珠港开场,以中途岛战役为中心展开,两者相距半年时间,期间的轰炸东京和珊瑚海战役都有提及,但都是一笔略过,仅在台词中出现。

四、 中途岛战役双方力量对比

美国:航空母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15艘,潜艇19艘,舰载飞机233架,岸基飞机120架。

日本: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11艘,巡洋舰22艘,驱逐舰65艘,潜艇21艘,舰载飞机约600架。

从兵力对比来看,日军明显处于优势。

五、 影片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

1.美国总指挥官: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赫斯本德·金梅尔海军上将被解职,由切斯特·尼米兹接任,尼米兹是一代海军名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声名赫赫。

1966年,尼米兹逝世,美国为纪念他,将其去世之后所建造的第一艘、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2.美军情报参谋:埃德温·莱顿海军中校,他吸取了珍珠港事件失败的经验,通过巧妙的情报分析,预测日本人将在中途岛上采取更大的行动。

他的研究成果非常具体:“日军的航母编队主力将在6月4日早晨6点钟进攻中途岛,方向西北、方位325度,在距离中途岛175海里位置发起进攻。”

面对华盛顿军方的否定时,莱顿坚定不移地宣称,“华盛顿错了”,指挥官尼米兹相信了他的推测,立刻着手舰队进行准备,这改变了美国以及世界的命运。

事实证明,日军的行动和莱顿分析的一模一样,莱顿的预测误差只有5海里、5度和5分钟,完全可以用“精确”一词来形容。

3.美军夏威夷情报站站长:约瑟夫.罗彻福特中校,就是电影中那位身穿睡衣,脚穿拖鞋,衣冠不整的天才科学家。

罗彻福特手下大约有120人,包括一些语言天才和数学奇才,以及“加利福尼亚”号战列舰沉没之后,舰上乐队的全体成员。

电影中他虽然只出现了几个镜头,但却是中途岛战役的关键人物,1985年,罗彻福特被追授“海军杰出贡献勋章”,此时,他去世已经9年。、

1986年,里根总统向罗彻福特追授了“总统自由勋章”,这是和平时期给军人的最高荣誉,2000年,罗彻福特的名字被刻进了美国国家安全局名人厅。

4.“企业号”航空母舰飞行大队长:韦德·麦克拉斯基,中途岛战役中,原本应该返航的麦克拉斯基没有立即返航,而是继续飞行了几分钟,正是这几分钟,让他发现了日军“岚”号驱逐舰,并通过跟踪发现了南云忠一的航母编队。

他于1956年7月退役,战后主要充当幕僚,为纪念他在二战中的行动,最终他获得少将军衔,于1976年逝世。

5.飞行中队VB-6指挥官理查德·贝斯特,贝斯特隶属于麦克劳斯基指挥的企业号飞行大队,他在中途岛战役中一天内摧毁了两艘敌军航母,立下大功的同时,也创造了难以打破的记录。

由于肺部吸入了烟气,贝斯特于1942年6月24日在珍珠港进入医院,在经历了32个月的治疗后,1944年不得不退役。

多年来,这位英雄一直很少对他人谈及当年的显赫功劳,当面对媒体采访时,他只是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葬身中途岛战场的人。

2001年10月28日,91岁高龄的贝斯特在加州的家中去世,小布什总统为表彰这位英豪,亲自下令美国海军在隆重的葬礼仪式后,将贝斯特安葬到了比邻白宫的阿灵顿公墓。

6.日本总指挥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偷袭美军珍珠港和发动中途岛海战的策划者。

山本五十六从1939年起任联合舰队总司令,他主张大力建设航空兵,为提高舰载飞机的作战能力和发展海军航空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途岛战役失败后的1943年4月,山本五十六不顾属下的反对,执意乘专机飞临日军前线视察,美军截获电报后立刻安排了对山本五十六的狙杀。

当山本五十六的专机飞到临布尔干维尔岛上空时,静候多时的美机立即出击,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击毁。

7.日本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官:南云忠一海军中将

南云忠一因率领舰队参与偷袭珍珠港及中途岛海战而闻名于世,他的绰号特别有意思,被戏称为日本的“抗日名将”。

这是因为,他在指挥偷袭珍珠港之战时,放弃轰炸美军油库,导致美国很快恢复反击能力,在指挥中途岛海战时优柔寡断,错失时机,导致日本4艘航母被美军全部击沉,太平洋战争从此逆转。

有人认为,正是因为南云忠一的昏庸指挥,最后才使日本遭受了失败,盟军赢得了胜利,他间接地起到了抗日的作用,所以称他为“抗日名将”。

不过这点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南云忠一毕业于海军兵学校第36期,在同期的191人里排名第7,先后在多艘战舰上服役,平步青云,不可能是个没能力的人,更不可能是庸才。

偷袭珍珠港,他放弃对油库的攻击,只是想保存实力,中途岛战役因为他的亲自掌舵,连续数次躲过了美军鱼雷的攻击,他最后的失败,关键在于突然出现的美军俯冲轰炸机,是运气问题。

1944年6月,南云忠一率军驻守在塞班岛,随后美军开始进攻塞班岛,战斗中一万日本海军陆战队员几乎全部阵亡,南云忠一则在最后时刻选择了剖腹自杀。

8.日本第二航空战队司令官:山口多闻海军中将

山口多闻是二战时期日本海军高级将领,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海军兵学校第40期,并于隔年升任少尉,后成为当时日本屈指可数的海军指挥官之一。

1942年6月6日,山口多闻所在的航空母舰飞龙号在中途岛战役中遭受重创,山口多闻与舰长加来止男两人,拒绝同僚换乘舰撤退的要求,选择与飞龙号一同沉入海底,影片也展现了这点。

六、 中途岛战役的几个关键点

1. AF是那个岛?

1942年4月至5月之间,日本联合舰队的密码电报异常频繁起来,引起了美军情报站负责人罗彻福特的高度警觉和指挥官尼米兹的极大关注。

这预示着日本联合舰队将有大动作,虽然日军的行动计划通过破译的密码,已全部掌握在尼米兹的手里,但进攻地点却是一个未知数,只用两个字母“AF”代替。

尽管罗彻福特很快断定“AF”就是中途岛,但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毕竟这是关系到太平洋舰队战略部署的大事,绝不能出现任何偏差。

罗彻福特手下的情报分析员贾斯柏想出了一个试探日军的主意,罗彻福特觉得非常不错,于是让情报参谋莱顿用明码电报通知中途岛:岛上淡水设施坏了。

两天后,截获的日军电报上称:“AF”缺少淡水,证明了AF就是中途岛,整个情报站欢声雀跃,可惜这么精彩的情节,影片却通过尼米兹和莱顿的对话一笔带过。

2. 换鱼雷还是换炸弹?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南云忠一一下子命令飞机换鱼雷,一下子又命令换炸弹,让人莫名其妙,不明就里,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简单来说,就是攻击陆地目标要用炸弹,而攻击水上目标则要用鱼雷,很多人都认为,南云忠一这一反复无常的命令,是中途岛战役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

1942年6月4日清晨,中途岛战役开启,南云忠一命令首批108架舰载飞机突击中途岛。

由于美国巡逻机提前发现了空情,岛上各类飞机为避免损失全部升空,所以,虽然日机将美军机场炸成一片焦土,但美军飞机并没有被消灭在地面上。

南云忠一认为,必须实施第二次攻击,但麻烦的是,留在舰上的第二批轰炸机上挂的是鱼雷,这是用来攻击美国军舰的,要去攻击机场,就要换上炸弹。

当时换装武器需要花很长时间,万一装上炸弹后美国军舰又突然出现,那后果不堪设想,事到临头方觉难,一向处事果断的南云中将,此时也拿不定主意。

正在此时,从中途岛飞来的美军轰炸机在天空出现了,虽然它们最终被舰上高炮和“零”式战斗机打退,并未对日本舰队造成创伤,但却勾起了南云心中的怒火。

由于他派出的侦察机连美国舰队的影子都没有看到,于是南云忠一决定下达命令:“卸下鱼雷,换装炸弹,对中途岛实施第二次攻击!”

日本航空母舰上忙成了一片,地勤人员把装好鱼雷的飞机拖回下面的机库甲板,卸下鱼雷,装上炸弹,可就在换炸弹的时候,日本侦察机发现了目标,距中途岛只有300余千米处有10艘美国军舰迎面驶来。

南云大吃了一惊,当发现有美国航空母舰时,他急令各航空母舰:再将炸弹卸掉换装鱼雷。

这时飞机都装好炸弹了,又要换装鱼雷,地面人员又急又烦,有人不禁口出怨言,军械员索性将炸弹胡乱地堆放在甲板上,此举酿成了后来的大祸。

3.俯冲轰炸机的绝地反击

美国第16特混舰队驶至距日舰240千米处,舰队指挥官斯普鲁恩斯一个命令,“企业号”和“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的俯冲轰炸机、鱼雷攻击机和战斗机直扑日舰而来。

不过,由于日本“零”式战斗机的空战能力相当强悍,加上舰上高炮火力施威,任凭美国飞行员以死相拼,仍对日舰奈何不得。

第一批出动的15架美国鱼雷攻击机全被击落,第2批26架被击落20架,所投的炸弹和鱼雷无一命中。

日军大获全胜,从上到下无不欢欣鼓舞,但此时甲板上到处是胡堆乱放的炸弹、鱼雷和加油管,一架飞机也无法起飞。

正当水兵们想清理杂物,让飞机升空作战时,大祸终于临头了,美国的数十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呼啸着直向“赤城”和“加贺”号航空母舰扑来。

此时的日本战斗机正在低空拦截美国鱼雷攻击机,舰上的高炮也在攻击鱼雷攻击机,舰队上空“门户大开”,美军俯冲轰炸机乘虚而入,对日本航空母舰实施了猛烈的攻击。

2颗重磅炸弹落到了“赤城”号上,当时正有40余架日本飞机在甲板上加油,炸弹引爆了堆得乱七八糟的炸弹、鱼雷和汽油,“赤城号”上一片火海,然后缓缓沉入了海底。

“加贺”号也被4颗重磅炸弹击中,甲板上加满油的日本飞机顷刻间爆炸,整条舰船都是浓烟烈焰,在天崩地裂的爆炸声中,与“赤城号”一起做伴去了。

“苍龙”号也未能幸免于难,17架俯冲轰炸机朝它发动了猛攻,3颗重磅炸弹准确地落在“苍龙号”上,全舰大火遍布、愈烧愈烈,眼看难逃覆灭的命运。

此时残存的“飞龙”号航空母舰集合了舰上全部力量拼死攻击,虽然它最终重创了美舰“约克城”号,但自身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山本五十六眼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向联合舰队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从此,太平洋战争的形势发生了转折,日军开始走下坡路了。

七、 中途岛战役结果及意义

美军以损失一艘航母“约克城”号的代价,击沉日本“飞龙”、“苍龙”、“赤城”、“加贺”四艘重型主力航空母舰,取得初步扭转太平洋战局的胜利。

这场战役改变了美日双方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实力,日本损失了好几艘航空母舰,实力大减,从此在太平洋战场处于被动局面。

八、 影片彩蛋

日本战犯东条英机,日本皇牌飞行员友永丈市,“轰炸东京”指挥官杜立特等都在影片出现过,但他们镜头不多,有些甚至一闪而过,在此不再细说,只说其中一个关于好莱坞导演约翰·福特的彩蛋。

日军攻击中途岛时,约翰·福特正在岛上,他不惧危险拍下了珍贵的影像,1976版《中途岛》中采用了他挂彩拍摄的纪录片,《决战中途岛》中用了几个镜头向这位勇敢的名导表示致敬!

九、 影片个人点评

实话实说,个人觉得《决战中途岛》很一般,人物刻画不够全面,战争场面不够惊艳,就连故事都讲得云淡风轻,波澜不惊。

它没有给人一种战争片应该有的热血沸腾的感觉,与同类型的《最长的一天》、《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战钢锯岭》等经典电影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不过,它也并不算烂片,喜欢爆米花电影的朋友可以用它来打发时间,顺便还可以了解一些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它票价不高,绝对良心,可以一看。

-END- 欢迎关注“精简影视” 与你分享好看的电影和好玩的故事~

 3 ) 战争只是一个棋局,人人皆是棋子

本以为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战争教育电影,看完后觉得它做到了足够的客观。 影片没有过多描写个人情感,更没有像《珍珠港》那样以三角恋穿插始终,整个战争过程尽量以大视野展开,让观众站在上帝视角,看着人类如何像棋子般被“下棋的人“控制着去战斗。 战争场面做得非常写实而克制,几乎没有展现肉体被炮火袭击时血肉横飞的场面,但是对各种飞机、战舰、潜艇的外形和战斗场面做得非常逼真,军事迷应该会非常喜欢。 很难得一部战争电影的故事可以做得没有明显偏向性。 虽然电影是美国人拍的,但对敌对方日本的军官和军人的描写都没有戴上有色眼镜,甚至让山本五十六看起来特别有气场和魅力,而临近结局一艘已被击中为了不被美军利用的航空母舰自毁时,对舰长和副舰长自愿随舰沉没的描写,不但没有刻意丑化,反倒透出一种隐隐的敬畏感。 影片表达的中立性,让观众更能体会到战争无益,人人皆为棋子的悲凉感。 作为一部叙述战争历史的影片,本片值得 一看。

 4 ) 身为多铆蒸刚教的一员,我竟然没被爽到

《决战中途岛》竟然不能取悦到如我这般皈依多铆蒸刚教多年、二战迷、海战迷的直男,暴露了现在好莱坞体制下像罗兰艾默里奇这样的导演的一个类型短板:他们似乎拍不好全景式的战争大史诗。

说句不客气的,我小时候看《大决战》的体验都比这部好。

为什么?

因为像二战这样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争尺度下,真正让人心潮澎湃的是最顶层的决策,而不是一群海上的牛仔。

好莱坞太沉迷于自己擅长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范式了,完全跳不出来。

与《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这样以个人视角观察战争的电影不同,《决战中途岛》野心明显是想拍成一个教科书级别的、既忠于历史细节、又具有全景式宏大叙事的战争片。然而人物塑造的方式却仍然是陈旧无比的弧光套路:刺头飞行员一头一尾一模一样的降落方式;情报官员从最早的自我否定到最后带领破译团队准确预测;舰载机飞行员战友从一开始相互看不顺眼到最后的和谐谅解……充满了无聊的套路,每一条线似乎都可以拍成一部及格的电影,但合在一起却变成了史诗级灾难。因为当观众希望看到编剧能有更多能力把个人与历史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叙事视角合二为一时,电影却不争气地在几条故事线中反复来回横跳,并穿插大量类似偷袭珍珠港、东京大轰炸这样的支线,暴露出了对影片整体节奏的彻底失控。

二战迷都了解,从珍珠港到中途岛,里面有完整的历史发展的逻辑链,有美日之间相互试探、博弈、过招,而本片却止步于展示事件而非事件之间的联系,观众只能可怜兮兮地根据飞行员回家次数来猜测时间是怎么流逝的。

请问珍珠港与故事主线有什么关系?杜立特空袭东京又与故事主线有什么关系?如果你想从战争角力的逻辑出发,那是可以的,但请不要把花这么多笔墨在一晃而过的人物身上,当观众刚想把情绪投射在他们身上时,你又让他们消失了。有豆友评价得到位:就像是你刚有感觉就换姿势的男人。

想讲历史,就好好讲大人物大事件。想讲英雄主义,那就好好讲小人物小故事。你两个座位都想占,屁股却没那么大,终究变成了一个四不像。

从历史迷的角度,《决战中途岛》最应该着墨的,是双方在中途岛进行战略决战时,历史开的那些冥冥中自有天意的玩笑。电影的确展现了鹦鹉螺号导致的一系列巧合,但请问你把巧合拍成了个人英雄主义故事中有趣的插曲,能体现出这是两个海军大国各自赌上国运的这种重量吗?

说实话,根本没讲清楚。我看百度百科的“中途岛海战”词条时倒还更激动一些。

归根结底,观众看一部电影时,所能调动的情感能量是有限的。当这些情感被他投资在“主角能不能把炸弹扔准”时,很遗憾,就没有什么剩余的能力去感受这场伟大战役的真正分量了。

罗兰艾默里奇,你把战役拍成战斗,服。

 5 ) 了解一下史上最危险最华丽的战术:俯冲轰炸

拉得起来就是孙猴子,拉不起来则是猴孙子

说下这部,《决战中途岛》,作为一部战争电影,跟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而且有一处难得一见的场面。

先来说电影本身,小弟称之为“战争科普电影”,这是有别于传统战争片的一种存在。

在我们印象里战争电影是什么样子?基本大家能联想经典战争电影就是《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硫磺岛来信》《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乃至前不久的《血战钢锯岭》这些作品。

多数经典战争片给我的感觉就是通过渲染场面惨烈和角色深度刻画来达到“挖掘人性+反思战争”的目的,这个没有问题,不再多言。

但另一种战争片就比较少见了,就是《决战中途岛》的这样式儿。

我们可以称之为主旋律战争片,但这是相对于老美,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什么旋律”跟我们无关,在我们眼里本片除了电影奇观作用之外,恐怕就是“科普”功能了。

因为这部电影从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到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这6个月内的故事都给你讲了一个遍。

从美国人被日军揍得灰头土脸开始,到美国人发愤图强准备雪耻,一帮头秃的学霸整天窝在小屋里研究日本密码,期间还穿插了轰炸东京,珊瑚岛海战,以及约克城号3天被修复的奇迹(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最后还是沉了)等等,最后美国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以少胜多,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说白了就是广撒网,群戏视角,事无巨细的战史都有展现。最终给人的感觉就是,用电影的手法拍了一部“纪录片”。

《决战中途岛》就是这样,是一部连小白都能看得懂的外国战争故事,哪怕你对这段历史完全不了解也没有关系,电影把这段往事说得清楚明白。而且所有出场的角色,都是真实历史人物。

PS,电影之后我还查了一下,就连尼克·乔纳斯饰演的那位角色,打下日本自杀轰炸机,最后被俘让人沉水里那位,都有真实记载,企业号二等机械兵布鲁诺·盖多(电影有改动,史料记载他是被绑在装满水的油桶里溺入海中的,电影里改为了铁锚)。

历史学家们,乃至部分军迷绝对会对该片嗤之以鼻,因为电影描述的内容就跟小学课外读物一样,毫无深度,平铺直述。

当然这样的叙述方式,也导致什么残酷战争的渲染、反思战争、刻画人性等,统统欠奉。说白了,就是把历史课一节课的内容拍了一遍。

对了,《决战中途岛》还是PG-13级——家长指导,血腥惨烈场面那是不可能有的。

但话又说回来,这部电影其实也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台阶,毫无门槛,面向大众,这是本片的定位,噱头就是场面了。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拍过《独立日》《2012》的导演,最擅长大场面,但叙事水平一般,通常是平铺直叙,也谈不上深度了,完全是“感官系”的导演,这一点在《2012》里就能看出。

所以这也是这位很会玩大场面的导演,出道这么多年来一直不碰战争片的原因,我们常见那些战争片的特色他玩不转。

但《决战中途岛》恰好是这样的类型的战争电影。故事平铺,起承转合粗糙的不行,角色也一般。只是到了关键环节就直接上大场面了。

《决战中途岛》这样的战争科普类电影,并不是独特的,1970年美日合拍的那部《虎!虎!虎!》也是这样类型,就是对大事件的描述。

而且不错的一点就是意识形态,相对比较中立,敌我双方都有刻画,可见“宣传”不是主要目的。

PS,当然不能完全没有“意识形态”,还是有所偏向性的,比如本片大部分内容都是按照主流历史史料拍得,包括鱼雷换炸弹,命运5分钟等等,但并没有强化这些内容,而是聚焦于飞行员的无畏。
还有“抗日奇侠”南云忠一,电影里表现的还是相对客观。

所以一说战争片,有的观众觉得不想看,包括女观众觉得血腥残忍,也怕看不懂。没事,这部电影绝对没有问题,没有门槛,完全可以当娱乐片看,就看狂轰滥炸就行了。

PS,比如我这种伪军迷,我一直错觉珍珠港和中途岛之间隔了很长时间,结果看完电影才认识到,原来只有6个月,日本刚把美国背刺了,没过多久就让人家给揍了。

什么?认不清角色,没事,本片的几位主演都是熟脸,漫威的反派、DC的反派、速激的反派。。。

可见本片的选角还是煞费苦心,关键是竟然跟原型挺像,尤其伍迪哈里森饰演的尼米兹。

关于电影的部分,到此为止,下面说说电影里难得一见的场面,相信很多喜欢军事的朋友,都是冲着这一处来的:

人类战争史上最危险也是最华丽的战术:俯冲轰炸!

从上往下加速俯冲投弹,这种如今早已被淘汰的奇观战术,就像游隼猎食一样,从天而降一头扎下去,根本刹不住车,谁知道最后怼在什么上面,绝对是玩命。这才是《决战中途岛》最大的看点!!


投弹的艺术

在那个没有雷达、制导,只能扔“铁饼”的二战,扔炸弹绝对是一门学问。

咱不说B-29这种配备轰炸瞄准具的专业轰炸机,单说可以挂载炸弹的单引擎战斗机(比如零式战机就可以挂炸弹),如何瞄准目标?

因为飞机高速飞行时,投掷炸弹会由于具有惯性,在下落过程中难以命中目标。所以有一种专门的投掷机动,就是下滑轰炸的方式,建立一条角度较小的俯冲航线,机头对准目标朝下俯冲,目标套入瞄准具,可以提高精度。

但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战机速度太快,俯冲角度比较小,投弹精度并不高,能不能命中还是随缘(如下图)。

在这种基础上,英国人就发明了一种更夸张的战术就是俯冲轰炸。在一战的时候就被英国皇家空军采用。后来被广泛运用,直到产生了专门的俯冲轰炸机。

这种战机的机身是特殊设计的。首先飞行速度不高装甲很厚能够承受部分炮火,其次能承受大角度俯冲和拉起的过载,还有俯冲减速板,所以俯冲角度可以更大。

俯冲角度有多大,电影中有所展示,可以达到70-80°大角度,俯冲航线接近垂直!

此时,只要把目标进入瞄准具,保持俯冲角度和航向,到达一定高度可以投弹!这种可以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还能保证速度!不知道要比B-29这些大轰炸机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投弹结束,马上拉升飞机,拉得起来就是孙猴子,拉不起来就是猴孙子。

这种投弹方式的精度,别说军舰了,连小小的坦克都能打,而且打得都是对方最薄弱的“脑袋顶”,炸弹的威力辅助以加速度,什么装甲也扛不住。

《决战中途岛》里贝斯特就是用这种战术,用炸弹把赤城号航母的甲板给砸穿了,炸弹砸到第二层才爆炸,引爆了弹药库,一发入魂。


“耶利哥号角”

电影中,贝斯特他们驾驶的是著名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而且有个细节,投弹的时候有专门的投弹辅助器,向前把炸弹甩出去,为的是要把炸弹朝外甩出螺旋桨旋转半径,否则扔个炸弹把自己螺旋桨打掉了,那就乐子大了,真成了倒栽葱。

二战中最著名的俯冲轰炸机,就是德国的ju-87“斯图卡”,这玩意空战菜的一逼,专门为了俯冲轰炸设计,最高可达600km/h的俯冲速度,快赶上喷气式飞机的速度了。而且投弹精度高,据说牛逼的飞行员能把炸弹扔人家烟囱里。

德国闪电战打得漂亮就靠这玩意,不仅能把波兰人吓尿,苏联人也肝颤,德军王牌飞行员汉斯乌里希曾驾驶“斯图卡”摧毁了500多辆苏军坦克。而且斯图卡俯冲的声音被称为“耶利哥号角”,能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位说了,这么个投弹方式,不被打下来吗?而且飞行员能受得了?

问得好,这种投弹方式,除了一头栽地上外,真不容易被打下来,因为你的正上方才是漏洞。

就拿中途岛海战举例,早期二战军舰的防空火炮,其布置和射界都是给鱼雷机准备的。

谁家炮火很少往脑袋顶上打,就算能打到,也是一个及其别扭的仰角。

想要收拾俯冲轰炸机,多数靠协防交叉火力。但当时的战场上,又不止俯冲轰炸机一种,比如跟贝斯特撕逼的那位林赛,他是开鱼雷机的。

当时的战场上就是这两种飞机协作,林赛带着鱼雷机“佯攻”,负责吸引对方防空炮火。

最终鱼雷一发也没命中,还把命搭上了

(其实个人感觉,这帮鱼雷也是倒霉,当天战术应该是互相打掩护,鱼雷炸和炸弹炸配合,结果俯冲轰炸机和护航的战斗机都跟丢了,鱼雷机先到了战场,导致身边连个打配合的都没有,全部送了人头)。

这样一来,鱼雷机反倒把对方的零式战机吸引到了低空,给后来才到的俯冲轰炸机清扫了空域,后者在火力网中找空隙钻进去,一头扎下去,投弹爆炸。

投弹成功之后,那就倒霉了。

因为俯冲轰炸机太笨重,飞得慢且弹尽粮绝,俯冲拉起的时候既没有高度又没有速度,基本就是当靶子,对方战机和炮火随时可以欺负,所以这个时才是俯冲轰炸机最难的时候。

那么高的加速度、全凭头铁,所以轰炸机的名字叫“无畏式”。

所以二战后期,俯冲轰炸机就不行了,包括德国“斯图卡”都被英国空军欺负的转移去了北非战场,后来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种玩命的战术也消失了。

综上,这才是《决战中途岛》最大的看点。

PS。想象一下当年《珍珠港》的投弹方式,还记得那个著名的情节吗,也是炸弹砸穿亚利桑那号的甲板,引爆弹药库。这种投弹方式,叫水平轰炸,而且是97式鱼雷机投放的800公斤大炸弹。但拍得很外行,鱼雷机投炸弹一般是编队飞行,而且弹道效果也不是这样,所以这片是水平轰炸的方式投了一颗俯冲轰炸的炸弹,这是不专业的地方 ( 评论中有朋友误解了,我不是说投弹方式不专业,而是拍得不专业,我没说清楚,造成了歧义,抱歉 )

当然话又说回来,《珍珠港》的空战戏份则完爆这片。。。

所以不管怎样,这应该是第一次在电影中如此详尽的展示了俯冲轰炸这种战术(1976年那部《中途岛之役》效果一般),且异常华丽,把这种战术的危险和奇观效果真的体现出来。

PS,说起《中途岛之役》,该片最为可取的地方就是引用了大量纪录片镜头,就是当年约翰·福特在战场上拍得中途岛战役纪录片。

没错,电影里那位被扫射的拍电影老头,就是约翰·福特,这是也是真事,福特导演为此还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当时好莱坞还有其他导演上战场拍摄的,被称为“五虎将”,Netflix推出的纪录片系列《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说的这部分典故。

或许电影不免夸张,或者该片也跟大家想象的战争片不一样,但不要紧,俯冲轰炸真的是肉眼可见的刺激,第一人称视角。


彩蛋1:鹦鹉螺号

电影中,美军第二波轰炸机出击后一直找不到目标,在燃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队长指挥官麦克拉斯基(卢克伊万斯)还是决定继续搜寻。

结果找到了一艘高速航行的日军驱逐舰“岚”号。

于是美军机群偷偷尾随“岚”号驱逐舰,很快找到了日军的四艘航母,让其中三艘放了烟花(飞龙号是当时日本海军唯一的面子。。。可惜然并卵,还是沉了)。

这艘掉队的驱逐舰,引导了美国的胜利。它为什么掉队,因为一艘潜艇——SS-168鹦鹉螺号(以《海底两万里》里的著名潜艇命名)。

这段电影也有展现。鹦鹉螺号潜伏,发射了几枚鱼雷都脱靶,“岚”号为了阻止潜艇上浮才留下来,扔了一通炸弹之后,就去追赶大部队,结果莫名其妙的成了胜负手。

好玩的是,这才是鹦鹉螺传奇故事的开始。

包括他们1942年跑去东京湾击沉了一艘驱逐舰,竟然完好无损的回来了?!还合影留念呢(后来被用到了宣传画中)!

作为潜艇装载了2门152毫米舰炮,一度被当做小型驱逐舰用,敌机来了就下潜,敌机走了就上浮当炮兵,给登陆突击队提供火力支援,打完军舰打坦克,还打下了一架飞机。

在鹦鹉螺号22个击沉战果中,有一多半是舰炮。。。

所以人称“上天入地鹦鹉螺”,他退役之后,人类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继承了这一舰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很有意思。

隔壁知乎这篇关于鹦鹉螺号的文章,推荐看一下:

世界军事史上有哪些骚套路/骚操作?

我原本对二战一点也不感兴趣,正因为从这些趣闻和故事中找到乐趣,才慢慢开始对二战史产生兴趣,当然前提条件是,谨防假冒,后来我才发现,当年读过的不少二战故事都是假的。。。也是很郁闷,所以,其实需要看一些战争科普电影。。。。


彩蛋2:王牌飞行员

电影中,主角贝斯特的事迹是真的,扔了3枚炸弹,其中1枚炸弹扔进了赤城号的升降机里,砸进了机库引爆了炸弹和鱼雷,最终一枚炸弹击垮一艘航母,创造了历史。

运气好是真的,但人家也是胆大头铁+技术高,之前就是他们队里的投弹冠军,作风不要命。

也把贝斯特的搭档——“《阿丽塔》里的雨果”吓成那样,这孩子心说我怎么摊上这么一位。。。刚在《阿丽塔》里欺负了我,怎么又来了???

对了,这位的名字,他叫理查德·贝斯特,队友给他起了一个外号“迪克”,所以他的名字就是“Dick Best”。

人如其名,外国也有吊炸天这一说哦(开玩笑的。。。 dick 是Richard的简称 )

但也挺可惜,贝斯特因为吸入了过多碱性气体(电影中有展示),1944年就退役了,有了可以吹一辈子的战绩,不过这位挺低调,2001年逝世享年91岁,被安葬在白宫旁。

再说补充下另外两位角色。

掩护攻击的鱼雷机中队长林赛,中队几乎全军覆没,鱼雷一发也没有命中,自己也是有去无回,但还是为了表彰其英勇,1944年美国一艘驱逐舰被命名为“林赛号”以示纪念。

而大队长麦克拉斯基,就是找到了日军舰队那位,美国海军每年颁发的优秀攻击机中队奖,就叫“麦克拉斯基奖”

对了,他们都是海军哦,可不是空军,美国空军1947年才成立,二战里是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所以电影里他们都是海军。

当时不但美国没有空军,对面日本配置也一样,而且日本到现在也没有空军。


周末顺手也写了另一篇脑洞的文章,纯属娱乐,感谢支持,传送门

这套大型长篇战争伦理喜剧爱情科幻惊悚连续剧,你肯定看过

电影衍生的脑洞文章第二篇,用武侠的方式描述《决战中途岛》,权当一乐了!

“你有没有见过一种从天而降的掌法?”


公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lim

微博:乌鸦·火堂

 6 ) 看完《决战中途岛》,我终于想坐过山车了

我对于院线的大片集中感,一个在暑期,一个就是11月。

今年的11月,大片也不少,尤其是好莱坞的。

这几年院线看得越来越少了,以前长期出差经常错过,后来养成了新电影要放一放再决定要不要看的习惯。

今年的11月,想着还是去看了《决战中途岛》,近年来难得的大型海战史诗电影。

最开始是看到导演艾默里奇,知道大场面跑不了了。

虽然对战争片没那么迷恋,但对于大场面的战争片,还是很感兴趣的。

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 这种真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叙事真实,一个是观影真实

影片讲述的是二战中的著名战役——中途岛海战。

对于历史题材电影,我们已知事件结果,想要看的并不是剧情的悬念,而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以及身处其中的各色人物的心理状态。

《决战中途岛》脉络很清晰,把中途岛战役的前前后后进行了铺陈式的交代。

当然,有些历史情节因为画面呈现需要做了一些艺术化修改,但总体上还是符合历史的。

如果历史迷或军事迷只是为了纠错而看电影其实没太大必要,真想要做战争历史研究的话,不去看书籍资料至少也是看纪录片吧。

电影之所以是独立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就是它能够通过适度的处理,让现实中的事件有如梦幻一般呈现在你的眼前。

让你在观影过程中,不经意间被某一个画面、某一句台词、某一段音乐深深吸引,从而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随着岁月的揉捻,慢慢地融化在你的体内。

所以,从电影艺术角度来看,《决战中途岛》是可以被称作真实的。这种真实,是相对的真实,是艺术化的真实。

《决战中途岛》的叙事真实,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真实,更是人物心理的真实。

我对于二战历史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印象中只觉得当时的美国是最牛的,他不是怕打,是不愿意打。而当日本对他们出手之后,没用多长时间,美国就干脆麻利地报了仇。

看啊,我对于那次事件的印象多么浅显,只停留在中学课本的概括性描述中。

但我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复杂,只是没有机会去仔细回想。毕竟小时候理解相对单一,没有想到背后的方方面面。

《决战中途岛》看后,那场战役于我而言就不只是历史书上简单的文字了。

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个真实存在的生命

在影片中,我不仅没有感受到什么决胜的关键、伟大的战役,甚至没有感受到多少的大义凛然、英雄主义,反而更多的是感受到那些冰冷的战斗装备中真实的肉体,感受到那些士兵的害怕、痛苦、无奈,以及不得不去选择的勇敢、坚持、决绝。

影片中俯冲轰炸机队长Dick Best数次鼓舞士兵,尤其是他的机枪手James Murray。

能感觉到,那些士兵是真的不想再回去打仗,包括队长本人也是,谁都不想去,谁都知道去了可能就回不来。

可是,你可以不去,但总有人要去

如果没人去,那真是“全美国要讲日语了”。

这种情节,很真实。

尤其对于被各种抗日神剧弄得脑仁的国人来说,这样的影片才能让人感觉是在真真实实地看电影

因为电影中的人,也是在真真实实地活着的。

虽然看的是一部战争片,但我会因为没有在片中看到空喊口号的、好像没有灵魂的机器人而感到轻松。

当然,东方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确实来得更重。

只是不得不说,我们拍的很多战争类作品中,那些突兀的情绪和尴尬的台词往往会让观者感到出戏。就是因为,那不真实。

美国人也有自己注重的东西,比如他们很看重的“回家”,几乎每部好莱坞战争片中都会出现。

但那份“回家”里,不仅有要去战斗的英勇,更有不想战斗的无奈。

除了己方,对于敌方的描绘也显得真实、客观。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是一个飞在上空的日军飞行员,看到下方日军舰队被美军炸毁后,流露出绝望悲痛的神情。

即便日军是战争发起者,但那一刻,那名飞行员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表现出的那份悲伤,同样令人心痛。

而影片中对于日军将领的呈现,无论是作战前的精密部署、还是作战中的镇定指挥、亦或是战败后的悲壮赴死,都能够让人感受到客观与真实。

不是丑化了敌军,我们就显得高尚。而是正因为敌人的强大,与他们的战争,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较量。

不得不承认,这样去拍战争片,真的很大气

在此,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为何要反战

因为无论谁胜谁败,总有人要死。

那些战亡名单,不是数字,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此片的大气再次凸显,它并没有刻意地去深刻,而是用恢弘的场面和细致的视角去打开你的全部感官,至于如何体会,交给你自己。

那种感受,才是真正真实的、属于你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要说的是,观影真实

两个小时的电影,竟一点不觉拖沓。

一方面是因为海洋和天空这种开阔大场面的视觉吸引,另一方面就是战斗机主观视角的体验式观感

直至此刻,我整个人都还处于轰炸机俯冲视角的状态中。那个视角在片中反复出现了太多次,且视角实在新奇,所以印象极其深刻。

虽然也看过很多战争片,但这种俯冲视角我还是第一次这么直观强烈地感受到。

片中把这种轰炸机叫“无畏式”,名字真好啊,太能描述那个俯冲的状态了。更夸张些地说,是“自杀式”

我们都知道士兵本就需要具备勇敢的特质,也知道开战斗机的更不是一般人。但当那个轰炸机的主观视角一次次出现的时候,我还是觉得,这简直是对人性的一种巨大挑战

那是几乎垂直于地面的飞速俯冲,必须要掌握好飞机的状态,并且把握俯冲与拉起的关键节点,而且还要躲避甲板上的炮火攻击、以及上空可能出现的被击落的战机。

那需要怎样的勇气,去克服本能的恐惧,一丝一秒不能分神,时刻保持冷静,迅速做出判断。

当然,即便是经过训练,也不是所有飞行员都能完全做好。就像那场战役中,大部分的美军战机都被日军击落了。一方面是因为训练不足,但更重要的,是那种状况已经是非人的挑战了。正常人怎么能掌控地那么精准,无论是掌控自己的内心、还是自己的战机、亦或是掌控敌军的动态。

最后能活下来的,真的只有像Dick Best这样极富天赋并勤于训练的人,同时还需要有好的运气

我是真的被那种状态震撼了,久久不能出离。

我在想,那种状态,如何能够凭己身体验到呢?

然后想到了——过山车。

下次再遇到过山车……

我,一定要去试一次。

 短评

现在还能有人扎扎实实拍二战,拍英雄,难得。好莱坞已经没人愿意投战争片了,耗资巨大,没法拍续集,连艾默里奇都不得不满世界找投资。《决战中途岛》完全不是《珍珠港》那套披着战争片外衣的爆米花逻辑,气质更偏六七十年代经典老片,当然技术要比以前进步太多。电影用了大量飞行员主观镜头来展现美军出奇制胜的关键--俯冲轰炸,临场感极强(拍空军海军确实比陆军视觉更刺激)。除前线外,还展现了后方情报部门、指挥部门的工作,让这一历史转折点充满玄奇色彩:“我为美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情报失误负责。”三线并行之下,片中群像人物也都非常精彩。包括对日本海军将领的复杂刻画,对善良的中国底层村民的刻画,还致敬了一下约翰·福特导演,揭示对于当前局势下的今天,和平究竟意味着什么。

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这就是那种绝对不能在影院错过的电影,超大银幕、轰隆隆的音效、火光四射的大场面,把整个影厅炸的天昏地暗,整个人放空 瘫在座位上接受海空大战的洗礼。这些年被漫威超英荼毒的都已经忘记真正的战争片是怎样的了,其实这些真实发生过的战役、真实存在的战士才是我们现实世界的超级英雄。罗兰·艾默里奇这部中途岛没有狗血的爱情,没有恶心的煽情,就是实实在在的给你科普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战争越残酷越能衬托和平的来之不易,正如片中所说,没有人想要战争,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Love and peace~

11分钟前
  • 杀手的小学同学
  • 推荐

对比日本人想当然的激进,与其说美国人靠运气赢得了中途岛之战,倒不如说靠的是全军上下的稳扎稳打赢得了逆转太平洋战局的一战。而导演艾默里奇似乎也深得自己镜头下的尼米兹的真传,四平八稳地交出了一张新时代语境下令人满意的好莱坞战争电影答卷。编剧韦斯·图克和艾默里奇其实已经为观众做了“减负”,前者精准抽取了重要节点和人物进行戏剧加工,后者则通过强有力的控场,辅以其拿手的壮阔视听表现手法,将中途岛之战前、中、后的真实亮点和细节投射在了大银幕上。这是一个窥视文化和人文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语境下,以及美军常年征战导致的美国国内自发性反思与海外颜色性批判,越来越多的好莱坞战争电影开始追求对战争中的个体情感进行无限放大和关切,但完整地展现一场战争,仍需经典全景+群像式战争电影。

15分钟前
  • 圣迭戈-北岛
  • 力荐

本质上就是常规的好莱坞大片,但是看惯了抗日神剧再来看这部电影,差距真的太明显了。我们被抗日神剧残害多年,已经快要忘记正常的战争片是什么样子了。正常的战争片里没有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八百里开外一枪干掉鬼子……只有缜密的情报工作、精心策划的战略、以及抱着必死的决心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敌人的战舰更多、装备更现代化,但是他们也有最顶尖的情报人员,最不怕死的战士。不是把观众当傻子的抗日奇侠,而是血淋淋的恶战。迪克·贝斯特这种以身体、以未来为代价取得胜利的军人值得铭记,布鲁诺这种宁死不屈、绝不泄露机密的军人同样伟大。日本军官选择和军舰一起沉入海底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这不是美化敌人,而是尊重敌人。优秀的战争片尊重敌人,拙劣的战争片丑化敌人。因为丑化敌人就是丑化自己,尊重敌人就是尊重自己。

17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完美还原战列舰大道。完美还原贝斯特炸沉赤城。基本还原友永仗市机群起飞。基本还原飞龙号弃船山口多闻和加来止男与舰艇同沉。

21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我一直以为二战的转折点是 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

25分钟前
  • 五桶
  • 还行

完成度非常高,大大超出预期,本来还怕被拍成特效娱乐大片,结果意外地朴实踏实,叙事稳扎稳打,人物塑造传统淳朴,有了点看老片的感觉,不足之处当然也有,战线拉得太长导致重心分散,留给中途岛时间局促了些,如能再多一个钟头会更完善,经费严重不够军舰建模复制黏贴导致个别镜头产生“bug”,也有一些小细节失误,另外就是对鱼雷机中队的自我牺牲欠缺交待,会让不熟悉战史的观众误以为鱼雷机全是废材,实际上是鱼雷机吸引了零战与敌水面舰防空火力,为SBD俯冲攻击航母争取了空档。但总体瑕不掩瑜,要支持鼓励。二刷归来在大E官网上看了各中队战报,脉络更加清晰,对照电影,人物细节真是做得不错了,比如Gaido击落Betty、被俘被杀和Dickinson迫降被菲尔普斯号救起转送企业号的细节都有呈现,Gallaher的戏份则给了Best。

30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美国主旋律,但我感动了。主旋律战争片控制好立场才高级,这部电影做到了,歌颂美国军人同时,也不一昧抹黑日本军队,可以说不偏不倚了。海战场面宏大密集好看,把我轰傻了,挺好。

33分钟前
  • 小烨
  • 推荐

我出镜最多的电影

36分钟前
  • 鱼雷
  • 还行

时代巨幕点映 整体质感还不错,特效加分,真实度也算比较合理(美军战斗机居然缺席,只有无畏大战零式),剧情没有狗血,但将领形象感觉不如老版。

41分钟前
  • Crazy Ivan
  • 推荐

战争科普片,没怎么渲染战争残酷,反而很有娱乐指数。剧情“一拖三”,看中途岛,赠偷袭珍珠港+轰炸东京,就那些战役都捋了一遍,却惊喜欠奉,讲了一个连小白都能看得懂的战争史故事,所以叫科普。场面好看,且第一次在电影中详尽的展示了“俯冲轰炸”这种华丽又危险的战术。艾默里奇每次给美帝拍马屁都开挂,这次也不例外,难得的是这次还塑造了立体的反派。主角几位演员跟原型很像(尤其尼米兹),但我方人员云集了漫威+DC+速激的反派,倒是搞笑

42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五星给它的克制。羡慕美国的是,它们不需要深刻,不需要反思,不需要挖掘人性,可以毫无历史包袱,毫无争议,毫无合法性危机,干脆利落地歌颂他们的英雄永垂不朽!387?

46分钟前
  • luer..一串字母
  • 力荐

我熊熊燃烧的直男魂啊!好几次肾上腺素化成眼泪飙出了眼眶。首日场几乎清一色全男生,但是扛不住热血阿姨就爱看揪心又痛快的战争片啊~关键是卡司阵容也太豪华了吧。丰川叔出来的时候,跪了一下,浅野叔又跪了一下,伍迪叔又跪了一下……整场看下来都是喜闻乐见的老熟人,忍不住感慨了无数个“卧槽!”。作为老美的主旋律抗日大片,并没有刻意矮化日本人,将日本人呈现得愚蠢弱鸡,而是拍出了智谋与勇气的较量,最后火烧战舰的一场戏,甚至拍出了英雄末路、大势已去的悲壮感,哭得我……满脸是政治不正确的泪水。很开心没有安排缠绵腻味的爱情线,专注于展示战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张力。娱乐指数4颗星,养眼指数5颗星。一本满足。

51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好爽,紧张得手心冒汗,《决战中途岛》这种片子必须在巨幕上,才能感受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感官冲击和内心震撼,俯冲、横扫、爆炸、燃烧,天空辽远、海洋苍茫,烟雾的尽头似有一阵阵呛人的火药味、冰凉的海水扑面而来,美、日两国的对决,是信心勇气的对决,也是关乎国运对决,片子结合真实历史、真实人物场面做工到位,选角很有信服力,每个人物棱角分明,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战争片的拍法,无外乎以小见大、管窥一豹或者全景展示、排山倒海,拍惯大场面的罗兰·艾默里奇无疑是后者,这次也没让人失望。

5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Ed Skrein 才是真男主啊,这大概是他在权游之后拿到的最好的一个角色了,军装甚至有点蒙哥马利克里夫特味,关键这角色刚好还叫Dick Best……

5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却丝毫不显冗长,卡司里全是熟面孔,心里默默挨个相认。最触动还是那幕:日本指挥官宣布战败,自己要随战舰一同销毁沉没。旁边的人说,我也留下来,一起欣赏月色吧。你知道的,有些瞬间的确即是永恒。看正如片尾打出的那行字:大海铭记不朽。

57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在这个片子里面看到杜立特行动还是特别意外的,虽然并没有命中什么重要设施,但其现实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卢克伊万斯看得人都好了🤓🤓

59分钟前
  • V.
  • 推荐

蛮喜欢这个表面“稀碎”的剧本,主旋律的底子、老派的作风,但做了许多碎片化处理。一男主+四男二,都是穿针引线的人,串联起将近上百号人物。巨大的群像(看过战争片中最大群像之一)、繁多的视角与散落的线索,也有效规避了个人英雄主义和煽情伦理问题(因为人太多所以不会过度煽情)。这种戏里的情感就是要淡化、简约,才能打动人。对日方的正面刻画也很出色。他们同样是坚毅、有血有肉、有担当有情义,从写到演都处理得圆满。不过,必须要指出本片最大的问题——在海空大战的场面上,特效cg用得太多,不免虚假。特别是在看过《敦刻尔克》后再看这种视听系统,实在是比较廉价、落伍了。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

怎么港…这个片吧,就好像那种,每次你一觉的自己快到了,他就换姿势了的男人。

1小时前
  • 一只小海绵
  • 还行

想起二十年前在电影院连看三场《珍珠港》,从下午一直看到晚上。本片在故事上延续珍珠港之后的美国反击,全是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我也找到了为什么喜欢看二战题材的电影,因为这里面有生活中太少的“男性气质”,包括日本士兵们刚毅的眼神,最后落泪也是日本将领与战舰共存亡的气魄。

1小时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